文/楊方同學微信朋友圈里一個外號叫“騷蛋”的小學同學最近偶然提起“23號”來,“23號”是一個女同學的外號,真名叫袁立新,那時候她可是班里所有同學的偶像,堪稱班花,尤其是我們這幫小男生,話 ...
文/趙盛基公共廁所啤酒屋盛夏,暑熱難耐,朋友約我到他們小區(qū)一家新開的啤酒屋喝啤酒。許久沒來這個小區(qū)了,變化不大,唯獨變化突出的就是這家啤酒屋。這不是原來的公共廁所嗎?沒錯,原來就是公共廁 ...
文/呂傳彬這個傍晚,我外出散步,看見非常美麗的天空。是那種被稱為莫內藍的顏色,也就是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晚年在接受白內障手術之后,看見了一般人看不見的紫外線,所畫出的藍色睡蓮那種藍。莫內藍 ...
文/郭旺啟自然界的植物不僅能為人們提供花朵和果實,有的植物還能夠為人們預報天氣,就像一位貼心的“天氣預報員”。預報晴雨我國西雙版納的密林中生長著一種“風雨草”,它開花的習性很特殊,從來沒 ...
文/吳昆自幼喜愛籃球,無奈身體條件所限,打不來職業(yè),只能平時打打野球過過癮,打的多了,越來越覺得球場上也是一個小江湖,有趣得很。球場上有江湖,既是江湖,那便有江湖規(guī)矩,第一個規(guī)矩便是先來 ...
文/王貴宏提到采字,我總會想起甲骨文,它極像用手指尖從樹木上輕輕采摘東西。采山,我最愛采木耳,它曬干后不僅能長期保存食用,賣錢價格也不菲。木耳并非樹木的耳朵,而是樹木在生命暮年即將消失之 ...
文/趙盛基蚜蟲,俗稱蜜蟲。它只有針頭大小,而且體軟,既無利器,又無毒液,毫無防衛(wèi)能力,是任“蟲”宰割的對象。但是,它卻擁有一支龐大的雇傭軍,保護自己不受侵害。這支雇傭軍就是螞蟻。蚜蟲之所 ...
文/丹麓聽翁我記得一幅水墨畫,幾只鳥銜著飛翔在天空打撈天空,江上一片空濛,岸邊掩映了亭臺軒榭。畫在潛水,水墨色的鳥翻著天邊云彩,嗅著太陽的氣息,摸著云的骨骼,把一塊天空移到那一塊天空之上 ...
文/崔佛走到一座村莊。人來人往,每個人都很有活力地忙碌著。他看見兩個農夫到酒鋪買酒,接著挑著酒離開酒鋪。崔佛跟在他們后面,聞著酒香,拖著疲累的腳步前進。突然間,其中一名農夫系酒的繩子斷了 ...
文/張穎輝去年我到德國慕尼黑一所機械制造學院進修,學校距離慕尼黑市中心維森廣場不遠,校園內綠草茵茵,非常美麗。德國的老師和學生地位是平等的,學生可以直呼老師的名字,上課時學生提問不用舉手 ...
#淚光滑落的瞬間#世界喧鬧,心卻總追尋寧靜,每當迷茫時,總會想大哭一場,哭是一種宣泄,更是一種治愈,眼淚并不一定代表悲傷,那些流下的淚光只是證明內心溫暖而美好的地方被觸動,在哭著,也在笑 ...
文/桂孝樹活在當下的人們,要是突然一天沒了手機就會感到失去很多??梢哉f手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,吃飯、聊天、購物、打車,手機變得無所不能了。特別是手機開通微信功能后,身邊不少的朋友都做起微商 ...
文/張金剛走路、吃飯、坐車、睡前……無時無刻,手機相伴,刷微信、看朋友圈、聊天,不亦樂乎。這就是相當一部分現(xiàn)代年輕人的生活:粘于網絡上,囿于虛擬中;似與世界零距離,實與現(xiàn)實已疏遠。這難道 ...
文/何百源不久前因事與佛山市圖書館地方文獻部梁燕女士通電話,聽她偶然說起,一條自來狗給李悅強先生帶來健康的事。李悅強是國家二級編劇。城市拆遷改造前,他與我是樓上樓下的鄰居,彼此比較熟悉。 ...
文/杜春成清晨,王華軍拿著打石頭的工具,圍著天山村后面的大山,轉了三圈,終于找到紅石。王華軍仔細觀察,紅石紋路清晰,石粒飽滿,是難得一見的紅石。他迅速拿出工具,開采紅石。天山村,位于大山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