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鄉(xiāng)的燒餅
發(fā)表時間:2016-08-02用戶:文字君閱讀:1653
燒餅是面粉如工的普通點心,休閑食品,在蘇北地區(qū)司空見慣,或充餐、或饗客,別看只是風味小吃,在我故鄉(xiāng)卻也登大雅之堂。
早晨邀上至愛親朋,在茶館小聚,手捧紫砂茶壺,縱論天下,海闊天空,一邊呷飲香酩,一邊品嘗燒餅,那可是莫大的享受,也是人生一大樂事。不過,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與高度的燒餅,論口味品質,非故鄉(xiāng)燒餅莫屬!
人們都知道黃橋燒餅最著名,其實,黃橋燒餅追根尋源卻在故鄉(xiāng)。聽上輩人講,黃橋燒餅的手藝是從故鄉(xiāng)師傅這里學去的。此話只是傳說,到底孰真孰假,筆者也未加考證,但故鄉(xiāng)燒餅最為有名,可窺一斑,總之,故鄉(xiāng)燒餅可稱得上餅中極品。
孩提時代,我家庭經濟尚可,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”,一毛錢可買五個燒餅,早上上學,我常以燒餅充饑。所以,我對故鄉(xiāng)燒餅懷有特殊的感情。
故鄉(xiāng)燒餅的特點是外脆內酥,香味撲鼻,黃澄澄,金燦燦,“色香味”俱佳,撩人食欲。
我家的前門臨大街,正與一家燒餅店門對門,當中僅隔一丈有余的石板街,“雞犬之聲相聞”。
燒餅鋪里的一舉一動,悉數一覽無遺,盡收眼底。天長日久,耳濡目染,漸漸也熟悉了這燒餅的生產流程。
每天早上出爐燒餅的食材,其實,前一天就要打理準備,包括韮菜、蘿卜絲、蝦仁、油渣、白糖等餡料和芝麻、糖稀等輔料,“面面俱到”,一一備妥。該切的要切好,該洗的要濯洗。其中尤和面抐酵,最見功夫。
首先要將整貸優(yōu)質面粉,倒進一個廣口大缸,和水摻和,然后,一個老師傅“赤膊上陣”,不斷地揉搓抐壓,翻來復去,等粘合一體后,又再攤開再抐,也不知經過多少次反復,燒餅酵才算達到要求,沒有一定體力與耐力的人,是勝任不了這項工作的。
在抐酵的過程中,還要放進發(fā)酵的老酵,摻和一定比例的石堿水,有人說是防變酸,有人說是改善口感。然后,蒙上布放置一夜,讓其發(fā)酵。
一直到現在,我也并不明白石堿在抐酵中扮演什么角色。
第二天,我還流連在沉沉夢鄉(xiāng),街上早已人聲鼎沸,燒餅店也已忙碌起來,開始了一天的營生。等到我來到燒餅店,早市高峰已過,不是買冷的“吃殘羹剩飯”,就要“守株待兔”,而等候就有讀書遲到的風險,所以,往往讓我陷入兩難的境地。
貼餅師傅上身赤裸,腰間扎著一條白色的圍腰,貼餅動作嫻熟老道,既麻利又規(guī)范,個個都似水滸里的“拼命三郎”,身手不凡。只見他的雙手在炙熱的爐腔里上下飛舞,左右開弓,既像飛蛾撲火,又像火中取栗!
“拍!”“拍!”“拍!”幾聲脆響,“三下五除二”,不費吹灰之力,一眨眼的功夫,那三十個燒餅坯子,已乖乖地在爐壁四周“安營扎寨”。
那些貼餅師傅一到夏天,個個赤膊上陣,汗流浹背,僅著一條肥大的短褲,面孔與壯碩的兩臂常常被碳火烤得緋紅。
燒餅妒子周圍常常還眾星拱般云集了很多等待取貨的食客。他們一邊欣賞貼餅師傅的精堪技藝,一邊不斷發(fā)出嘖嘖稱奇的驚嘆之聲。
我已離開故鄉(xiāng)五十載,很多塵封的往事,已成過眼云煙、“明日黃花”,惟有故鄉(xiāng)的味道還鐫刻在綿綿的記憶中。
為了撫慰邈遠的思鄉(xiāng)情結,每當在他鄉(xiāng)看到稔熟的燒餅,我總抑制不住澎湃的情感激流,非買一兩只嘗嘗不可!
然而,失望得很!不知為什么,沒有一個地方的燒餅,俱有故鄉(xiāng)的天生麗質,品質味道,啟齒留芳。
做到那樣精致,那樣地道,那樣考究,那樣可口芬香,那樣享譽四方!
作者:馬鼎奇
如果你有好的文章作品,歡迎在文字站注冊發(fā)表,也可以下載文字站安卓APP手機發(fā)表作品!